2020年8月6日,为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石窟文物本体风化病害评估体系及保护技术研究”项目中“石窟文物微生物/苔藓病害绿色防治技术研究”任务,浙江大学文物保护材料实验室与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科学研究院一行5人,在李强博士后的带领下对乐山大佛石质文物表面微生物/苔藓病害进行了勘测调查。
乐山大佛建造于公元713年至公元803年,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于1996年12月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由于砂岩自身的易风化,加之潮湿多水的自然环境,导致大佛本体风化严重,其中微生物大量生长引发的文物劣化是重要病害类型之一。
本次调研对乐山大佛表面微生物/苔藓病害的类型及分布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并对典型生物群落进行了取样,规划了长期监测点,为后续研究病害机理以及防治技术奠定基础。
勘测调查完成后,一行人还与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彭学艺书记等人就此次大佛表面微生物病害调查情况及今后的工作计划与工作要求等进行了深入讨论。彭书记首先对浙江大学文保专业技术人员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高度评价了此次微生物/苔藓病害的调查结果,明确在今后会全力支持该项工作,并衷心希望在浙江大学与乐山大佛管理处的共同努力下,攻坚克难,为乐山大佛表面微生物/苔藓病害的防治提供技术方法,完成重点研发计划的任务要求。
奔流远去的江水,静静坐立的大佛,新时期石质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可谓任重而道远,唯有沉下心一步一步的做好基础研究工作,方能乘风破浪,云帆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