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浙江大学文物保护材料实验室合作,对浙江余姚井头山遗址出土的两件木器上的黑色涂层进行了鉴定研究。采用微区红外光谱(Miro-FTIR)、热裂解质谱(Py-GC/MS)及酶联免疫(ELISA)等方法,已确定该涂层为天然大漆,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漆器。最近,相关研究论文已在线发表在国际知名科技考古期刊《Archaeometry》上。
井头山遗址位于余姚市井头山南麓,东距田螺山1.5公里,根据碳-14测年结果,井头山遗址的地层年龄为7800-8300,这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发现的第一个贝丘遗址,也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埋藏最深的贝丘遗址,已被评为2020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图1 井头山遗址地理概况
井头山遗址文化层总体顺着地下小山岗的坡势由西向东倾斜,堆积最厚处达2米多,分为12层(编号⑨-⑳),两件带有人工涂层痕迹的木器,即一块带销钉的残木器(编号T509⑱)和一根带黑色表皮的扁圆体木棍(编号T510⑫)出土了。根据出土地层判断,其年代可以追溯到8000年,甚至更早。
图2 井头山遗址俯视图(a)和两件漆器的出土地点(b、c、d)
研究人员对木器表面的黑色涂层进行了分析,通过红外光谱和热裂解质谱,基本确定该涂层中含有漆酚的特征分子片段甲基苯酚和甲基苯二酚;通过酶联免疫法,基于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使用大漆的多克隆抗体作为一抗,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山羊抗兔IgG(H+L)作为二抗,发现涂层中含有中国漆抗原蛋白,进一步确认该涂层为人工漆。
图3 井头山遗址出土漆器(a,c)及取样位置(b,d,e)
本次研究证明了这两件出土于井头山遗址的文物是迄今为止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漆器,将中国乃至世界使用漆的历史提早到8000多年前,说明杭州湾以南的宁绍地区是漆文化的起源地,跨湖桥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是漆器工艺的主要早期发展区域和主要传承者。
此前,已使用类似方法完成了曾候乙墓1、河姆渡2、跨湖桥3等多处漆器的鉴定,此检测方法可以用于寻找更早的人类使用大漆的证据。
该文作者为翟宽容、孙国平、郑云飞、吴朦、朱龙观、胡琦,通讯作者为浙江大学张秉坚教授。
图4 《Archaeometry》在线发表的文章首页
参考文献
Meng Wu, Yunfan Zhang, Bingjian Zhang*, and Lan Li, Study of Colored Lacquerwares from Zenghou Yi Tomb in early Warring States,New Journal of Chemistry, 2021, DOI: 10.1039/D1NJ00699A
Wu, Meng,Zhang, Bingjian,Sun, Guopin,Jiang Leping,Determination of lacquer contained in samples of cultural relics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New Journal oF Chemistry,2017 :41(14 ):6226-6231
Meng Wu, Bingjian Zhang, Leping Jiang, Jian Wu , Guoping Sun ,Natural lacquer was used as a coating and an adhesive by early humans at Kuahuqiao in the Chinese Yangtze River Delta,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2018,100,8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