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姆渡饱水木质文物的室外冷冻脱水研究
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大型木构件距今约6500—7000年,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但由于长期埋藏,相对含水率常高达500%以上,材质朽软脆弱,如不进行脱水定型处理,将导致严重的变型、开裂。
浙江省博物馆在总结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对木材种类含水率情况,木材材性、材质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脱水前处理方法、前处理工艺,脱水定型工艺参数,脱水定型效果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在成功利用黑龙江省的自然低温干燥气候将河姆渡出土的大型饱水木质文物进行脱水定型,总结出低分子量PEG预处理—人工控制环境中预脱水—室外冷冻干燥脱水的工艺流程,是经过处理的木构件的尺寸稳定性、抗开裂和器物外观等方面都达到较好的结果,为国内同类型文物的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此项目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2)长效霉防培蛀装裱粘合剂的研究与中等规模试验
地处高湿度江南地区的书画等纸质文物,其中传统的装裱粘合剂麦淀粉浆糊存在着易发脆、老化,并有明矾添加剂,使纸张脆化和纤维降解,并且置身为霉菌和害虫的营养物质,常受到霉变、虫蛀的侵害。为了改变这一弊端,浙江省博物馆对天然玉米淀粉进行改性,得到具有长期防霉防蛀效果的装裱粘合剂SDK。该粘合剂不但具有较好的防霉防蛀能力,而且使用方便,装裱后书画柔韧性较好。浙江省博物馆在制备研究与中等规模试验的二期研制过程中,对SDK的合成工艺、防霉防蛀效果、对装裱后纸张强度和颜料色泽的影响、操作手感、粘接强度、SDK的取代度分析方法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成功完成了此项目。此项目获得了国家文物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3)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
浙江省博物馆结合国内综合性博物馆文物种类多、来源各别,对保存条件要求不同、保护经费有限的特点,根据各类文物的具体特性,开展多层次的预防性保护工作,对于不同的文物分别采取整体环境恒温恒湿、柜内环境恒温恒湿、整体环境恒湿、柜内环境精密恒湿、小环境调湿剂和调湿板控湿等多种文物保存展示环境控制方法,做到针对性强、资金利用率高、维持能耗和费用低等特点,并长期对此进行研究,对现有的控湿机械进行适宜于文物库房使用的改造,达到较好的效果。
(4)馆藏文物的保护处理
长期以来,浙江省博物馆对大批的馆藏文物进行科学保护和修复,在木质文物脱水定型,保护修复材料制备,金属文物的去锈、缓蚀、表面封护,陶瓷器的修复,传统装裱修复工艺,文物消毒杀菌方法,等多方面开展研究,取得良好效果,保护修复了大批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