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Scientific Reports》杂志发表稻作起源研究的最新成果

编辑:wwkg时间:2016年06月22日浏览次数:732

    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上山文化的陶土掺合料中发现大量的稻谷颖壳,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最近在浙江永康的湖西遗址地层和灰坑中首次发现了包括稻谷在内数量较多的上山文化时期的植物大遗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郑云飞研究团队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人类学系Gary W. Crawford合作,对上山文化的湖西遗址水稻小穗轴落粒性和其他植物遗存进行研究,研究成果以”Rice domestication revealed by reduced shattering of archaeological rice from the Yangtze valley”为题,发表在近期的《自然》杂志旗下的《Scientific Reports》上。
   水稻驯化涉及到20多个形态、生理性状,种子落粒性降低是其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表现在稻谷小穗轴基盘形态以及离层组织发达程度的不同。距今9000-8400年的湖西遗址出土了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水稻(Oryza sativa)小穗轴基盘,其中包括野生型(落粒)、中间型和驯化型(不落粒)三种,较高比例的中间和驯化类型表明对不落粒水稻的选择至迟在湖西遗址已经开始。研究首次从小穗轴基盘离层组织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湖西遗址小穗轴基盘均为不完全离层组织,离层细胞退化形成的微管束组织呈现星散状分布,有粳稻(Oryzasativa subsp. Japonica)特征但不发达,具有典型粳稻离层特征的水稻出现在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该研究表明水稻驯化经历了一个持续选择,落粒性不断降低、粳稻特征逐渐明显的漫长水稻驯化过程,其起始时间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以前。湖西遗址的植物硅酸体和植物种子遗存等综合数据还提供了水稻驯化早期阶段人为干预和驯化不断加强的生态环境证据。研究还从人类生态位构建角度揭示了长江下游稻作农耕文化起源和传承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