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下午,2020年丝绸之路周主场活动开幕式在中国丝绸博物馆举行。活动由国家文物局、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浙江省政府新闻办、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文物局承办,中国丝绸博物馆、国际丝绸之路与跨文化交流研究中心执行承办。为进一步践行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峰会上提出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同时纪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跨国申遗成功六周年,从6月19日到24日,2020丝绸之路周将举行丰富的主场活动,活动主题为“互学互鉴促进未来合作”。
按照疫情防控工作统一部署要求,本次活动严格控制活动规模、完善应急预案,同时采用线上线下融合传播方式,通过5G网络对开幕式系列活动全程直播,为公众奉上一席丰富精彩的文化盛宴。出席开幕式的有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朱国贤,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蔡晓春,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杲,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褚子育,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理工大学校长陈文兴,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局长柳河,浙江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专职副会长陈艳勤以及全国文博机构有关负责人代表、有关专家学者和各国青年代表等。
朱国贤在开幕式致辞中说:丝绸之路是促进中国同世界共同开放的大舞台,也是走向共同繁荣的大通道。浙江作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人文荟萃。此次精心筹备了这次“2020丝绸之路周”主题活动,也希望通过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浙江风采的文化活动,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与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加强交流、加深了解、加快融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梅希蒂尔德·罗斯勒自巴黎总部发来贺辞,认可“互学互鉴促进未来合作”的主题,称其高度切合1972年《世界遗产公约》精神,丝路精神值得发扬光大。同时强调“丝绸之路”不仅体现互学互鉴精神,还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未来国际合作的共同基础和起点,为人类构筑心灵的和平屏障。
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关强通过视频连线发表致辞: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之际,“一带一路”国际人文交流正当其势、大有可为。在当前国际社会团结合作、携手抗疫的大背景下,传播、弘扬丝路精神,举办首届“丝绸之路周”活动,具有特别深远的现实意义,“丝绸之路周”将成为东西方对话协商和友好合作的创新典范。
开幕式上,播放了来自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国际博物馆协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网络平台等国际机构的贺词、贺信,发布了《2019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年报》,启动了《世界丝绸互动地图》国际合作项目,展示了体现有关国家和地区国际风情的丝绸服饰情景秀,“众望同归: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一花一世界:丝绸之路上的互学互鉴”两大特展同时启幕。
“2020丝绸之路周”由浙江省首次举办,今后,每年6月22日的前后一周,丝绸之路周会在丝路沿线不同省份或不同国家举办,形成一个社会各界全面参与互动的年度文化盛典。首届丝绸之路周于5月13日开始预热,在杭州主场与国内外百余家文博机构共同参与,以主题展览、学术活动、线上直播互动等形式,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将系列活动逐步推向高潮。
晚上19:00-21:00,“遗产点亮丝路”直播开启,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总策展人赵丰,两位助理策展人,以及来自各参与单位的专家,线上带领观众看“众望同归: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与“一花一世界:丝绸之路上的互学互鉴”两大新展。
六大国际组织为丝路周点赞
“丝绸之路周”是由中国文化遗产界创意和主导、社会各界参与和实施、与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形成互动、在国际社会中发出中国声音并产生良性影响的长久性年度国际人文交流活动。中国文化遗产界提出以“丝绸之路周”为主要抓手构建人类文化遗产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得到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国际博物馆协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网络平台等六大国际组织的肯定与支持,充分体现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中国智慧”。
全球二百余家文化机构参与丝路周
延绵2000多年的丝绸之路精神,因“一带一路”倡议而重返全球视野,自5月13日开始,丝绸之路周的众多联动活动陆续启动,推出话题、专访和直播,从国内到国外,从展厅到文物修复室,从江南到大漠,从线上到线下,深度解析,鲜活讲述,精彩呈现,以深度观察、专家访谈、图片故事、现场直播等形式,带领公众领略丝路精神精髓,帮公众解读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无穷魅力。通过新华号、新浪微博、微信、抖音、B站、全国交通广播融媒体等新媒体平台,来自14个国家的200余家文化机构参与“一花一世界”丝路文物海报接力、“丝路百馆百物”短视频接力、“我为丝路修文物”、“遗产点亮丝路”、“阅读点亮丝路”丝路沿线图书馆阅读接力、百城百台等线上联动活动,截至6月18日,阅读量超1.2亿次,观看量近0.9亿次。中国国家图书馆、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等30余家单位,配合“丝绸之路周”推出展览、学术会议、讲座、沙龙、读书会、公共考古等丰富多彩的丝路主题线下活动。
首份《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年报》正式发布
丝绸之路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每年都在发生许多大事,但一直以来,这一珍宝没有被系统地梳理过。作为“丝路周”活动中的重要学术项目,首次发布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年报》回顾2019年全球丝绸之路文化遗产领域最有意义的重大事件,邀请来自9个国家的31位文化遗产领域的专家组成国际评审团队,对过去一年的考古发现、陈列展览、学术研究以及遗产相关的文化事件等四大板块,推出各自的 “十大”榜单。
十三国合作项目“世界丝绸互动地图”正式启动
丝绸是丝绸之路的原动力,丝绸通过丝路传播全球,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此,中国丝绸博物馆立足丝绸之路,聚焦世界丝绸遗产,正式启动丝绸之路互动地图的国际合作项目。这一项目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项目”的大力支持并签署合作协议,来自12个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专家学者已正式表示参与。这是文化遗产领域首个由中国学者发起、主导和多国共同实施的重大学术项目,将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丝绸相关遗产的数据采集,针对丝绸生产多环节、遗产多类别、文化多区域等多元异构属性,研究和展示丝绸起源、传播与交流的时空规律,最后形成一个多语种的世界丝绸互动地图——锦绣平台。
重磅展览梳理丝路历史,解读互学互鉴
通过近40家机构的通力合作,2020丝绸之路周呈现的“众望同归: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和“一花一世界:丝绸之路上的互学互鉴”两大特展,将为公众奉献一道丝绸之路的文化盛宴。通过“文姬归汉图”等国宝级文物精品和文献资料,对“丝绸之路”这一世界文化遗产进行学术解读,讲述丝路故事,传播互学互鉴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