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辽博秘藏,赏艺术之姿——记艺术与考古学院“博观达雅”系列活动第二期

发布时间:2019-12-10访问量:957

       12月6日至8日,艺术与考古学院“博观达雅”系列活动第二期——沈阳站,如期举行。学院24名师生共赴辽宁沈阳,先后参访辽宁省博物馆、鲁迅美术学院以及沈阳故宫博物院。利用周末时间外出参观“又见大唐”、“又见红山”等精品文物展,同学们纷纷表示大饱眼福,幸得亲见“国宝”、拓展视野之余,获得了宝贵的审美体验,对专业学习同样也大有裨益。

       沈阳零下十摄氏度的气温并没有阻挡同学们观展的热情。7日上午,在辽宁省博物馆公共服务部康宁副主任、林薇老师的讲解下,同学们在馆内仔细参观了“又见大唐”书画文物展和“又见红山”精品文物展,从“丹青艺韵”和“考古探索”两种视角开启了别具一格的艺术体验之旅。

       作为国家文物局2019年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中的20个重点推介项目之一,“又见大唐”书画文物展分为“盛世畫卷”和“浩蕩書風”两部分。通过一百余件传世书画名作,“又见大唐”向我们全面展示了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民族融合以及丝绸之路带来的文化交流互鉴……处处流露出大唐的雍容气韵与开放包容。展览中,《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五牛图》《万岁通天帖》《张旭古诗四帖》《仲尼梦奠帖》等国宝文物备受观众青睐;同时,唐九霄环佩琴和部分唐三彩、陶俑等展品也广受关注。即便展厅内人头攒动,同学们仍抓住机会挤近展台前仔细观察、反复端详、潜心品味,甚至于不放过每个细节。

       当久经历史洗礼的卷轴在同学们眼前徐徐展开,静态的展品仿佛也在叙说着一个个故事。譬如《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精湛画技固然值得品味,人物身份之谜也未尝不引人,画面中人物神态动作又构成了一段情节,不论是直观的审美体验,还是对大唐盛世生活情景的还原想象、对历史人物的思考体会、对时代气脉的宏观把握,展览的意义远远超出了荟萃珍品的层面,而成为精神的传达,饱含文化的启迪——灿若烟霞的大唐文化不仅象征着中华文明国力之高度,也展现了世代变迁、历经沧桑而致力复兴的民族品格。

       游走于一幅幅珍品间,来自文物与博物馆学、书法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等专业的同学们,从各自的专业出发,获得了视点多元、层次丰厚的滋养。从笔势笔意、章法构图到背景陈列,个人与群体沟通交流,以期达成知识与体验的融会贯通。

       “又见红山”精品文物展则是迄今规模最大、最集中的“红山文化”展览之一,全面反映了红山文化考古学研究的现有成果,不论是服务科研还是作为科普,其都可以满足受众的需求。红山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览呈现了其颇具神秘色彩的“玉猪龙”、勾云形玉器等玉器和部分石人像、陶器,力图吸引观众关注辽河流域早期文明独具特色的内涵。借助讲解,同学们大致了解到红山文化的特征、有关神秘器物意义的推测和一些玉器简要的制作方法,感受先人智慧、领略原始艺术,收获颇丰。

       这两大特展时间跨度极大、策展思路不尽相同,展品特征也鲜有相似之处,却都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进而言之,从文物到意义的外延,都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同学们重点参观上述两个大展,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文化认同。除两大特展,本次活动还为同学们预留出部分时间作其他展厅参观,在个人兴趣的指引下,大家自行选择古代辽宁、满族民俗、古代铜镜、佛造像、古钱币等常设展厅和碑志等特展厅进行参观。

       8日上午,老师同学们驱车来到鲁迅美术学院。学院团委李营老师热情接待了我院师生代表——带领大家参观沈阳校区主楼、院史长廊、鲁迅美术学院国家级工业设计实验教学中心。与传统的设计实验中心不同,鲁美的设计实验中心入驻学科齐全、功能完备,里外采用通透式结构。前部是学生优秀作品模型陈列,走入内部可见众多大小机床,整体环境错落有致,颇具艺术氛围。

       随后,同学们来到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参观了正在举办的“第六届全国架上连环画”展,现代绘画艺术与故事情节结合在一起,让同学们有了不一样的体会。

       下午,老师同学们短暂到沈阳故宫博物院停留,感受我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的“沈阳故宫”的独特魅力,为此次“博观达雅”沈阳站画上圆满的句号。

       本期“博观达雅”活动,由史前文化直抵当代艺术,不论是专业知识拓展还是艺术欣赏领悟,不论是技术借鉴还是精神反思,都为我院学子提供了更广博的识见和“视界”,帮助同学们向更高的审美志趣、更精湛的专业素养看齐,为传续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添砖加瓦。  

撰文/宁钰欣    摄影/张文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

2019年12月10日

  

附学生观展体会:

       此次“博观达雅”沈阳之行中,辽宁省博物馆给我印象最为深刻。一走进“又见大唐”的展厅,我就能感受到辽博对本次展览所倾注的巨大心血。从贯穿所有展厅的“大唐红”主题色,到用以隔开展厅间的仕女图帷幔,再到独具特色的藏品解释,真正和文物融合的高科技手段,如全息投影等,总而汇之,建构出给人以愉悦体验的观展平台。而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或许是隐藏在物质藏品载体背后的策展思路。“又见大唐”的两部分展厅,摒去了传统历史叙述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展开思路,而是首次在世界范围内用书画形式展现大唐风貌。展品以辽博收藏的与唐代有关的绘画、书法为主体,辅以唐代金器、三彩器、木器、雕塑等多种品类文物。

——文物与博物馆学1801  陈烨妤


       此次辽博之行,与其将之定义为是一次以教学为主的交流活动,毋宁说是一场学术“追星”——只是主角改成了几乎所有中国艺术史教材都有涉及的唐朝书画代表作。整整一天的时间,有幸将“又见大唐”从头至尾连刷两次,可谓流连忘返。展览所呈现的,既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灿烂磅礴的盛世,也是彼时精英文化与世俗文化独有而难得的浪漫与自由。

      再次感谢“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艺术与考古学院张充和艺术基金”以及学院提供的这次珍贵机会,还有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周到讲解!

——视觉传达设计1601  吕商依


       作为一名书法学专业的学生,这一次能够到辽博去参观,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非常好的课程实践。在去辽博之前,我们就了解到张旭的《古诗四帖》、《簪花仕女图》以及《虢国夫人游春图》会在这次展览中展出,所以对此次活动一直非常期待。是日,当我们靠近真迹的时候,这种感觉和我平常看到的字帖完全不一样。真迹彻底刷新了我对其的原本印象。当我们看见真迹时,它就更像是一个立体的,作者的笔触逾近千年之后仍然清晰可见,墨色变化也更加有层次。这些无疑都是我们学习的一手资料……在这次游学中,我们学到了很多,能够在旅行中学到这么多,何尝不是一种完美的幸福?

——书法学1801  尚文龙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