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批判研究与博物馆研究的新动向”网络研讨会侧记

发布时间:2020-06-16访问量:940

    6月13日是中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此之际,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学研究所联合浙江大学出版社推出的重磅译著《批判性探索中的文化遗产与博物馆——来自瑞华德学院的声音》正式面世。两所机构共同举办了一场网络研讨会,邀请本书部分作者和译者就遗产批判研究与博物馆研究的新动向进行了交流。


 

《批判性探索中的文化遗产与博物馆——来自瑞华德学院的声音》封面效果


 

主持人与五位演讲者

 

荷兰阿姆斯特丹艺术大学瑞华德学院Reinwardt Academy)的教授Riemer Knoop是研讨会的第一位演讲者。作为这部译著的发起者与推动者之一,Knoop教授深情回溯了瑞华德学院与浙江大学考古与文博系的合作经历,并简要介绍了译著中九篇文献的形成经过。他围绕遗产与设计(Heritage  Design)、街头价值(Street Values)等遗产实践主题,提炼出当下正在发生的遗产研究的范式转变,即从名词形式的、固定的“遗产”,到动词形式的、建构的“遗产制造”。


 

Riemer Knoop介绍译著项目缘起、历程

 

瑞华德学院国际博物馆学研究生项目负责人、鹿特丹大学客座教授Hester Dibbits教授的演讲主题是《遗产和博物馆研究的教学:如何培养深度参与的专业人士》。Dibbits教授从当代社会面临的可持续性、包容性与数字化三方面的挑战出发,指出文化遗产领域的应对之策是培养既具备遗产管理、博物馆策展的专业能力,又具备深度扎根社群的职业操守,以及具有深度参与社群的理论自觉与行动力的专业人才。作为译著第九章《为他人的泪水而动容:遗产领域的情感网络》的作者之一,她再次强调了“情感网络”(emotion networking)的概念,并通过案例阐述了这种方法论对于促进遗产建构实践更广泛地扎根于参与社群的重要启发。


  

Hester Dibbits教授讲述“情感网络”的遗产实践方法

 

译著第七章《可持续主义词汇表:重铸未来的七个词条——重新思考设计与遗产》的作者Michiel Schwarz博士,在演讲中对书中提到的“可持续主义”进行了更深入的剖析。他提出,可持续主义为包括文化遗产在内的环境设计领域的专业人员、建筑师、研究人员、政策规划者提供了一个新的审视视角。他对比了现代主义文化和可持续主义文化的特点,以及在可持续主义视角下遗产的文化转向,提出了可持续主义价值的七个词条:地方营造、连通性、本地、共有、循环性、相称性、共同设计,以讨论我们的生活环境,包括文化遗产,正在(或需要)发生的变化。


 

Michiel Schwarz先生解释可持续主义七个关键词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国际知名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主编Laurajane Smith发表了题为《什么是遗产批判研究的批判性”?演讲。她提出,批判性遗产研究与简单的遗产研究有所不同,它强调将遗产理解为一种社会现象。批判性遗产研究的方向是帮助理解和阐释遗产的社会和政治现象,并确定遗产在社会中的作用。作为译著第一章《所有遗产都是无形的:遗产批判研究和博物馆》的作者,Smith教授指出“所有遗产都是无形的”这一主张是基于遗产是一种行为实践的论点,遗产的意义是在实践、行为和话语的相互作用中创造或再现的


 

Laurajane Smith教授探讨什么是遗产批判研究中的批判性

 

译著第三章《博物馆、遗产、文化:进入冲突地带》的译者,浙江大学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学研究所的许捷博士,结合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过程中的实践与观察,针对遗产专家、管理机构、游客与当地居民四个利益相关人群,分析了这片拥有五千年历史的遗址对于不同人群的价值所在。相较于遗产专家与管理机构更关心如何建构与传播良渚古城遗址的“突出普遍价值”以及这套价值背后的国家叙事,游客与当地居民似乎更多的在文化消费、经济利益等方面与这片遗址建立了价值连接。许捷认为,文化遗产价值建构的多变、流动甚至撕裂的现象,正是对文化遗产进行批判性思考所让人着迷的地方。

 

 

许捷博士分析良渚古城遗址价值建构

 

本次网络研讨会由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学研究所的张晖副教授全程主持。这部译著的编辑代表、浙江大学出版社的胡志远老师在会末致辞中表示:自中译本的翻译出版工作启动以来,作者、译者们与编辑团队在内容、体例、格式、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多次的讨论交流。学者们积极努力、严谨专业的工作有力保障推动了这部译著的出版。本书的出版是中国与荷兰两家具有深厚渊源的文化遗产学术机构友好合作的见证。书中汇集了许多前沿问题的研究成果,相信它将为中国读者带来新的视角和启发。这场研讨会吸引了广泛关注,在线人数超过90人。每位发言人在主旨演讲后都与观众进行了颇具启迪的问答互动,针对演讲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学研究所(及考古与文博系)一直致力于同国内外同行就遗产领域的前沿问题进行交流。《批判性探索中的文化遗产与博物馆——来自瑞华德学院的声音》的译著出版以及网络研讨会的开展,都体现了这样的学术坚持。在未来,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学研究所将更广泛深入地参与国际博物馆与文化遗产领域的理论与实践,通过国内外的互鉴与交流,为中国的文博事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文字记者:毛若寒、常丹

   图像记者:毛若寒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