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8日下午,良渚文化全国高校巡展系列活动(浙大站)——《良渚与古代中国》主题讲座在紫金港校区西一105顺利举办,活动邀请到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办公室(党群办)主任、原良渚博物院院长周黎明先生担任主讲人,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办公室外宣科摇慧敏、学校党委宣传部陈赛飞、艺术与考古学院团委副书记、辅导员周辰参加活动,讲座由艺术与考古学院党委副书记赵蕾蕾主持。
现场,以艺术与考古学院学生为主的近百位同学参加了本次主题讲座。讲座分为三个部分——“何以谈良渚”,主要讲述了良渚文化的重要意义;“良渚是什么”,分八个方面介绍了良渚文化的内涵和特点;“良渚文化的传播”,展示了良渚博物院以及相关学者为宣传良渚文化所做出的贡献和努力。
良渚文化为何如此重要?周黎明老师从对于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说起,一方面谈到西方学者曾提出“中国文化源于古巴比伦说”“仰韶文化西来说”“中华文明源于中亚说”等谬论,试图否认中华文明的本土起源;另一方面,早期的国内学者也存在“疑古派”、历史虚无主义、“中原中心论”等误区。而良渚遗址的发现,有力地批驳了前述错误观点,实证了中国早期文明的发生是独立自主和原生态的、实证了中国早期文明起源时间是在距今五千年前后、其发展模式为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提供了“东亚个案”,更促使国内外学者进一步反思通行文明标准的设定。
良渚文化是什么样的呢?周老师从自然环境、稻作农业、社会分工、阶层分化、城乡分野、大型公共建筑、统一信仰、礼仪制度等八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良渚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诸如:良渚时期气候温暖湿润,利于大规模稻作农业的发展,为良渚文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良渚出土的成套农业生产工具、有规模的稻田和灌溉体系、大量炭化稻谷,表明其具备发达的稻作农业水平;同时,考古研究发现了以王和王族、贵族、工匠和武士、平民四个阶层为代表的社会分工体系;人为设计、形象统一、分布广泛于玉器上的神人兽面纹,则表明当时的良渚已形成统一的宗教或信仰……
良渚文化如此重要,公众要怎么知道它?一方面,通过筹建良渚博物院、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对遗物、区域复杂社会形态进行立体、直观地呈现;同时,通过环境修复、绿植标识、雕塑小品、数字展示等手段,拉近古老文化和现代社会的距离。此外,良渚积极与各高校合作开设实践或科研项目,通过线上直播、微博发布、文创开发等方式开展疫情防控下的文宣活动……每一位良渚文化工作者,都在为良渚文化进入大众视野、深入寻常百姓家作出努力。
结语部分,周老师对良渚博物院的未来做出展望,希望将良渚博物院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高水平博物馆,并向浙大学生发出邀约,欢迎有志青年毕业后到良渚工作、参与良渚文化走向世界工作。
良渚文化全国高校巡展系列活动由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良渚文化保护研究基金会、良渚研究院发起,通过良渚文化主题展览、主题讲座、文创展示与高校创意赛等形式,旨在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一代更好地了解良渚文化,认识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
今年,时逢浙江大学建校124周年。浙江大学和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两家同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杭州的“百年名校”和“千年遗产”再度携手,开启了本次“良渚文化全国高校巡展”的第一站。5月起,由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良渚文化高校主题展”在紫金港校区月牙楼开幕;5月21日校庆日当天,浙大124名师生前往良渚、实地开展“中华五千多年文明”体验营活动。
文/耿恒猛 图/刘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