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文史哲青年学术沙龙:杭州寺庙遗址的发现与研究—以圣果寺和净慈寺为中心

发布时间:2022-10-17访问量:26

20221012日下午,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论文写在大地上”——城市遗产考古与保护研究系列讲座在西溪田家炳书院如期举办。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孙媛副研究员受邀为本科生课程《建筑环境设计史》的同学们带来了《杭州寺庙遗址的发现与研究—以圣果寺和净慈寺为中心》的线上专题讲座,课程主讲教师陈筱老师主持讲座。本活动受浙江大学“董氏文史哲研究奖励基金”资助。


讲座伊始,孙媛老师介绍了杭州宗教考古的目的和意义。在杭州,以石窟、寺庙、祭坛、造像等文化遗存作为对象,系统地开展宗教考古工作,不仅可以研究各类宗教文化的发生、发展、演变以及传播情况,还可以还原当时的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工艺水平、生活习俗等诸多问题,不断丰富和提升文化遗产内涵和价值。

孙老师先对圣果寺遗址作了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的概括性介绍,让同学们对遗址的基本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随后介绍了圣果寺遗址自2017年末以来的考古工作。2017年末,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决定实施圣果寺遗址及周边环境整治工程,拟对圣果寺遗址进行考古发掘。2018110日至2018212日,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圣果寺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明确遗址的保存状况,并确认了遗址的朝向、主体区域位置等等。20189月至20193月,完成圣果寺千佛阁遗址的考古发掘,明确了圣果寺千佛阁遗址的建设格局。20194月至201912月,进行主体建筑区域的考古发掘。2022年的发掘区域选在十八罗汉前,目的是厘清十八罗汉前是否存在窟前建筑,以及十八罗汉和2019年发现台基之间的连接方式。在发掘过程中,发现十八罗汉前的基岩上有人工凿出的圆形柱础坑,确认了十八罗汉石像造像前也存在窟前建筑。

孙老师着重对建筑遗址区和千佛阁遗址的发掘收获作了介绍,包括出土遗物、遗迹现象、地层情况等信息都作了详细描述。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遗物,孙老师对遗址的年代做了一定的推测,并分析了千佛阁遗址的规模和形制的特殊性。孙老师还特别指出千佛阁遗址的排水问题,遗址目前只发现南角一段砖砌排水沟,建筑两侧及其他区域均未见排水设施,这在潮湿多雨的南方并不常见。此外,从柱础位置来看,千佛阁的散水及排水渠范围小于建筑面阔。遗址所依托之山体为石灰岩,极易崩裂坍塌,推测遗址两侧的山体原来可能凿建有排水设施,现已崩塌无存。

圣果寺遗址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它巧借自然山体营建佛像,依山就势,自上而下层层布局,将自然景色与山地寺院完美融合,创造出了一种错落有致,建筑不拘一格的灵动特点,最终达到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圣果寺遗址是地下遗存与地面遗迹合二为一。该遗址不但有地下埋藏的建筑基址,也有丰富地面的石窟造像。展示了遗址传承有序的发展进程,在历史时期的考古中极其少见。

净慈寺地处西湖南岸,坐落在南屏山中峰慧日峰下,位于夕照山和南屏山之间。

史料记载,净慈寺始建于后周显德元年,明清以后屡有毁建。

201411月至12月,对运木古井北侧绿化地和观音堂西侧平台开展考古勘探。明确了文化堆积,发现夯土台基、庭院墁地等重要遗迹,并出土一定数量的建筑构件。20211月至4月,通过调查文献获得关于净慈寺历史沿革、寺院格局与规模以及主体建筑等资料,为下阶段的考古发掘提供文献依据与支持。20214月至202112月,在前期勘探和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净慈寺改复建工程地块的考古发掘。发现一组大型的建筑遗迹,基本明确该建筑基址的平面布局、形制结构。

经过发掘,判断建筑遗迹大致可分为两期:早期为五代到宋,有夯土台基、铺地、柱础、天井、散水和水井等遗迹;晚期为明清至民国,有房屋遗址、天井等。出土遗物包括建筑构件、塑像和瓷器,尤其是净瓶、银锭较为罕见,价值突出。孙老师还介绍了布局问题,发掘区域为寺庙的西侧轴线,建筑布局已严谨地规划设计。依照山势走向顺势而为,部分区域直接建在生土之上,其余垫土找平。

最后,孙老师对两处遗址的选址、朝向、石窟与寺庙的关系作了讨论。选址方面,圣果寺遗址和净慈寺遗址都是将自然景色与山地寺院完美融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朝向方面,圣果寺坐西北朝东南,对是钱塘江,而净慈寺坐南朝北,对西湖。寺庙的格局在特定时期会因为特定目的而改变朝向,要具体问题具体探讨。窟前建筑,往往是寺庙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净慈寺的南屏山石窟寺,在主体建筑之外,是一种附属关系。

通过孙老师深入浅出的细致讲解,同学们对圣果寺遗址和净慈寺遗址有了更为全面的理解,对杭州寺庙遗址考古工作有了深入的了解,并习得了宗教考古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