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文史哲青年学术沙龙:南宋临安城遗址的发掘与研究——以德寿宫遗址和太庙遗址为中心

发布时间:2022-10-20访问量:35

20221019日下午,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论文写在大地上”——城市遗产考古与保护研究系列讲座在西溪田家炳书院如期举办。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王征宇副所长受邀为本科生课程《建筑环境设计史》的同学们带来了《南宋临安城遗址的发掘与研究——以德寿宫遗址和太庙遗址为中心》的线上专题讲座课程主讲教师陈筱老师主持讲座。本活动受浙江大学“董氏文史哲研究奖励基金”资助。

讲座伊始,王老师就先介绍了德寿宫遗址在临安城遗址中的位置、基本的历史沿革以及文献中对德寿宫布局的描述,让同学们对遗址的基本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随后介绍了德寿宫遗址二十年来的发掘历程。20019月至12月,在配合望江路拓宽工程的考古发掘中,第一次发现了德寿宫的东宫墙、南宫墙和部分宫内建筑遗迹。200511月至20064月,在望江地区旧城改造过程中,对原杭州工具厂地块进行了发掘,又一次发现与南宋德寿宫密切相关的西宫墙与便门、水渠、水闸与水池、砖铺路面、柱础基础、墙基、大型夯土台基、水井等重要遗迹。20104月至7月的第三次考古,又发现南宋德寿宫遗址多处建筑遗迹,包括夯土基础、宫殿建筑基址及水井、暗沟等,基本明确了德寿宫遗址中轴线南部殿堂类建筑遗迹的大致分布情况。20174月至20201月的这次发掘,历时近三年,发掘揭示了德寿宫南部中轴线及其西侧次轴线上的多组建筑组群,包括宫殿基址、假山基础、大型砖砌道路、水池驳岸及排水设施等。根据其上下叠压关系,可将南宋时期遗迹分为四期,包括南宋早期、德寿宫一期、二期和三期。

王老师着重对宫苑遗存作了介绍,包括南宫墙遗迹、宫内建筑遗迹、西宫墙及西便门遗迹、水渠遗迹、水闸遗迹、地丁及建筑遗迹、水井遗迹等遗迹信息,以及柱础、台基包边及散水、室外砖墁地、道路、水池驳岸、排水沟、砖砌院墙等各部位建筑构成举例。

德寿宫三期主要是重华宫和慈福宫,东区有园林遗迹,中区是主轴线建筑,西区是次轴线建筑,保存状况较好。德寿宫二期是德寿宫,东区为园林遗迹,中区是园林遗迹,中区是主轴线建筑,西区是次轴线建筑,保存状况较差。德寿宫一期是德寿宫,遗迹主要分布于中、西区,西区为零星房屋建筑遗迹遗存,中区为少量房屋建筑柱础基础及庭院侧砖墁地等,保存状况差;南宋初期为秦桧宅,仅在西区局部有揭露,为厕所、方砖墁地,保存状况较差。

王老师结合史料和考古发掘信息,对德寿宫遗址曾经的使用者宋高宗(赵构)与秦桧、孝宗(赵昚)等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根据考古出土情况,王老师认为过往部分对德寿宫布局的复原是可以重新商榷的。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出土遗迹遗存,大致可推测出德寿宫的使用历程。最初是在绍兴十五年(1145),作为秦桧府邸使用,后在绍兴三十二年(1162)正式得名“德寿宫”,几经更迭,在咸淳四年(1268)北半部改建宗阳宫,南半部改为民居。

德寿宫遗址出土的精美遗物,为同学们展现了部分的南宋宫廷生活。如高丽青瓷镂空鼓凳、老虎洞窑出土南宋长颈瓶、“占景盘”插花器、海鲜等,让我们能一窥南宋宫廷的闲情雅致。


太庙遗址位于瑞石山(紫阳山)东麓。南宋太庙始建于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由临安知府梁汝嘉主持督造。初期规模是正殿七楹,分十三室。绍兴十六年(1146)为了放置下新制作完毕的数千件祭器,又对太庙进行了扩建。之后南宋又曾对太庙进行了两次修缮与扩建。南宋太庙曾多次被火毁。太庙的范围东临御街(今中山南路一带),西至紫阳山麓,南界太庙巷,北至察前院巷一带。

王老师重点对太庙遗址的围墙和排水设施作了介绍,并结合同一时代其他地区遗迹情况,对部分遗迹的用途做出了推测。

通过王老师深入浅出的细致讲解,同学们对德寿宫遗址和太庙遗址有了更为全面的理解,对杭州城市考古工作有了深入的了解,并习得了城市考古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