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文史哲青年学术沙龙:城市遗产活化利用的实践与思考——以南京城墙为例

发布时间:2022-10-24访问量:12

20221020日下午,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论文写在大地上”——城市遗产考古与保护研究系列讲座在西溪田家炳书院如期举办。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基础业务部金连玉主任受邀为本科生课程《建筑环境设计史》的同学们带来了《城市遗产活化利用的实践与思考——以南京城墙为例》的线上专题讲座课程主讲教师陈筱老师主持讲座。本活动浙江大学“董氏文史哲研究奖励基金”资助。

金老师首先介绍了南京城墙活化利用的实践背景:新时代的文物工作方针是在保护的基础上,更加强调挖掘文物的价值和内涵,利用多种的途径和手段让文物真正地活起来,也就是说,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无论是现在利用数字化开展的一些云端展示平台,云游长城、数字故宫、数字敦煌,还是如果文物会说话、国家宝藏等火爆出圈的综艺节目,都是利用不同的媒介把文物的内涵和价值进行推广和普及,让文物真正地活起来,走进人们的生活,从而拉近人和文物的距离。

南京城墙,始建于公元1366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组织修建的城市城墙。全长35.267公里,现存25.091公里,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长度最长、保存最好的城市城墙,也是南京市地面最大的不可移动文物和文保单位,是南京的地标性建筑。鉴于南京城墙是目前现存最大的城市城墙和它的历史文化价值,2012年,南京城墙作为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了中国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南京城墙和其他的文化遗产有所区别的是,它是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的,保存了很多人的城市记忆,所以保护和活化利用的目的是想要建设一条城墙和人连接的纽带,借助文化遗产工作者的工作让大家可以共享城墙文化、共赏城墙之美和共同保护城墙遗产。

随后金老师介绍了南京城墙的保护实践历程,无论是文物立法工作还是保护规划方案的编制,南京市都走在了同类城墙遗址的前列。

金老师还指出了目前南京城墙保护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南京城墙监测预警平台项目。该项目从2018年开始筹划,2019年正式启动,前后历经四年,是围绕现存南京城墙以及周围环境所搭建的安全预警平台。其建设目标是保护和监测文化遗产突出普遍价值、提高砖石文物本体保护与周边环境监测预警、提升遗产点属地管理体制并降低砖石质文物本体面临的病害威胁以实现对南京城墙本体保护、周边环境、影响因素等系统性的预防性保护,从而形成长效监测工作机制。

对于该平台的建设,金老师认为遗产监测应立足保护工作需要,结合遗产自身特点建设。监测数据需长时间积累,短期数据难以形成科学阈值。现在的监测方法以点位监测为主,缺乏宏观的监测数据。针对以上问题,金老师的团队也做了一些工作,比如2022年做的南京城墙一张图项目,希望能形成宏观层面的监测分析。

活化利用方面,2022年新推出的云享城墙在线展示平台,是基于微信小程序打造的围绕着探索、游城和参与三大功能面向社会公众来展示南京城墙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与互动平台。

该平台充分挖掘南京城墙文化遗产价值,选取最易于推广的技术手段,将南京城墙最具特色的文化遗产价值进行展示与传播,以助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同时,配合相关的活动策划和参与互动,实现项目的可持续性。在价值梳理方面,团队选取了现存规模最大的城市城墙、14世纪重要的防御工事、与遗产地居民紧密相连这最显著的三点。然后围绕这三方面,打造了云享城墙的内容建设和板块设计。分了十三大板块,希望观众能通过云享城墙平台看见城墙、了解城墙,最后能与城墙建立亲密互动的机制。


金老师团队对平台的定位是人文的、科技的和友好的。人文的,是希望打造一款有内容有内涵的数字化展示平台;科技的,是希望能更加便捷和实用;友好的,是希望能照顾到相关智能手机的使用习惯,是易于操作,可互动的友好平台。

云享城墙平台创新性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发掘了南京城墙文化遗产价值与资源,有效地满足了公众的文化需求;其次是立足南京世界文学之都,实现了科技与人文的高度融合;最后是提升了公众的参与度,成功建立了“人与城”连接的渠道。

云享城墙平台的宣传推广方面,因为该平台的建设目的之一就是打造一款让年轻人喜欢爱用的传递文化遗产价值的云端展示平台,所以除了传统的纸媒之外,团队还在哔哩哔哩、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发力,制作相关的短视频和推送。比如团队曾经借着元宇宙的热度,策划了朱元璋的明宇宙活动,取得了不错的反响。该平台是5·18博物馆日上线,上线后热度很高,团队也一直持续对后台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根据反馈不断调整内容和设计。金老师还分享了云享城墙的后续计划颗粒归仓、线上樱花节等活动,希望通过线上线下的活动盘活区域文化旅游,为城市发展注入文化基因。


金老师认为数字技术要为文化遗产展示内容服务,注重传递遗产价值,人文气质塑造。数字平台应与公众良性互动,增强代入感与互动性,通过数字再现与遗产保护工作的结合、线上线下文保活动关联,切实增强公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应加强对文化遗产的解读,提升公众对文化遗产价值与内涵的理解,共享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实现数字再现可持续发展。还要注意技术平衡,以挖掘、展示、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价值为主,找准自身定位,以恰当的数字技术手段,实现文化遗产价值与内涵的传承。

金老师分享的另外一个活化利用的例子是南京城墙记忆项目。南京城墙从建设之初就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岁月更迭,城墙已经成为南京市发展的筋骨,凝聚着很多人的记忆。许多人就生活在城墙周围,他们既是文化遗产的受众,也是生活在遗产周边、切身感受到城墙发展变化的传播城墙遗产价值的重要载体。城墙保存了很多人的珍贵回忆,所以为了保护这些留存在现代人脑海中的文化记忆,金老师团队在2017年年底启动了南京城墙记忆口述史采访的项目。截至2019年,一共采集了101位保存有珍贵城墙记忆的人。团队把这些有关的城墙记忆保存了下来,拉近了城墙与人的距离,增加了社会对城墙的关注度,并在2020年将这些成果出版成《心城:南京城墙记忆》一书。为配合书的出版,金老师团队还策划了《有座城:南京城墙记忆》展览,社会反响良好。2022年刚开馆的南京城墙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在尾厅也用到了口述史的材料,实现了从遗产到记忆的回归,将城墙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

南京城墙记忆项目是物质文化遗产记忆资源保存与提取的一次尝试,从文化遗产的产生及价值创造来说,离不开人的积极作用。与遗产地居民互动的方式,有助于增强与遗产地居民的互动性,留住人们的城市记忆与乡愁。

金老师结合上述的南京城墙保护与活化利用案例,总结了以下四点:首先,保护是活化利用工作的基础与前提;其次,应自立遗产地自身,注重活化利用的落地性与实用性;然后,活化利用仅是手段,核心是传递文化遗产核心价值;最后,数字化工作要适度,不断完善顶层设计。

在问答环节,金老师就师生提出的云享平台遇到的技术瓶颈、城墙申遗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的博弈、从研究者身份到阐释者身份转变等问题作了详细解答,同在场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经过金老师的讲解和回答,同学们对城市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文博实践工作有了具象化的认知。


返回原图
/